实体编号: KP-9
栖息地: Level KP-22、Level KP-43、Level KP-80等自然属性层级
描述
Entity KP-9(浮游囊泡体)是后室KP层群最具生态矛盾性的生物,同时扮演着清道夫与战争兵器的双重角色。该实体最早由U.H.A.探险家威廉·霍华德于1894年在Level KP-2的沼泽区发现,其存在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室军事史。
生物学特征
1. 形态结构
- 囊泡主体:直径1.2-1.8米的透明气囊,由三层生物膜构成(外层抗腐蚀、中层储气、内层分泌酸液)。
- 导航鳍:两片长3米的膜状结构,通过收缩内部毛细血管网调节飞行方向。
- 喷射口:位于头部下方,可旋转150°进行精准喷射,每次喷射需20分钟再生酸液。
系统 | 特性 |
消化 | 通过体表吸收腐殖质,每日需进食0.5kg生物质(相当于3只雄性死亡飞蛾) |
繁殖 | 无性分裂生殖,成熟体会在雨季释放孢子(每克孢子含800万受精卵) |
防御机制 | 酸液喷射射程达15米,可腐蚀5cm厚钢板(pH值-1.3) |
行为模式
1. 自然习性
- 觅食路径:
- 06:00-09:00 在Level KP-22沼泽区清理藻类
- 12:00-14:00 于Level KP-42锈蚀管道群捕食死亡飞蛾
- 18:00-20:00 返回Level KP-19花岗岩洞穴休眠
- 共生关系:
- 与Level KP-42的锈蚀实体形成互利共生,为其清理氧化残渣并获取铁离子。
- U.H.A.驯化阶段(1894-1959)
- 1895年「黑水河突袭战」中,12只驯化囊泡体摧毁反叛者木质堡垒,导致230人伤亡。
- 驯化秘诀:用杏仁水混合死亡飞蛾粉末制成诱饵,建立条件反射。
- A.E.A.武器化阶段(1960-2007)
| 酸雨-I | 切除导航鳍,安装遥控引爆装置 | 1965年KP-11.1巷战腐蚀UHA坦克 |
| 巢母-III | 植入增殖孢子,形成移动雷区 | 1988年KP-42管道战造成生态灾难 |
| 清道夫-VII | 注射镇静剂,用于战后废墟清理 | 2001年KP-23辐射区净化作业 |
变异种:Entity KP-9.1
特征对比
| 指标 | KP-9 | KP-9.1 |
| 活动范围 | 空中5-50米 | 地表/地下洞穴 |
| 酸液腐蚀性 | 5cm钢板/次 | 12cm钢板/次 |
| 移动速度 | 8km/h | 2km/h |
| 主要分布区 | KP-22/KP-45 | KP-19/KP-40 |
变异诱因
- 自然演化:Level KP-23的高辐射环境迫使放弃飞行能力,甲壳增厚37%。
- 人为干预:A.E.A.1997年实施的「深渊改造计划」遗留实验体,用于地下坑道战。
发现与管控
关键事件
- 1894.8.7:威廉·霍华德用火把驱散囊泡体群,首次记录其酸液喷射冷却时间。
- 1955.3:U.H.A.建立首个驯化基地,后成为A.E.A.重点打击目标。
- 2021至今:R.P.C.实施「净空行动」,在KP-34建立酸液中和站(日均处理量2吨)。
生存指南
应当
- 在遭遇时保持静止(运动热量会触发攻击反射)
- 使用陶瓷或玻璃容器收集酸液(每升价值30颗步枪子弹)
- 向琥珀营地报告群体聚集坐标(奖赏5升杏仁水)
不应
- 用金属武器攻击囊泡体(酸液飞溅风险)
- 食用被酸液污染的动植物(诱发胃穿孔)
- 擅自进入A.E.S.E.控制区的培育场(格杀勿论)
附录
实验记录KP9-12
日期:1999.12.11
执行者:A.E.A.生物武器部
目的:测试酸液对R.P.C.制式装甲的腐蚀效能
结果:
- T-62坦克前装甲在43秒内被洞穿
意外发现酸液蒸汽可使乘员失明(已纳入《非常规作战手册》)
生态影响评估
- 正向:
Level KP-2沼泽区因囊泡体清理藻类,水域含氧量提升60%。
- 负向:
Level KP-19的洞穴生态系统因酸液沉积遭永久破坏。
民间应用
- 流浪者铁匠利用酸液蚀刻武器纹饰
- 琥珀营地开发中和剂"AM-9",可降低酸液毒性用于矿石冶炼